河广诗经翻译(河广诗经原文及译文)

谁谓河广?一苇杭之。谁谓宋远?跂予望之。
谁谓河广?曾不容刀。谁谓宋远?曾不崇朝。
——《诗经.国风.卫风.河广》
【苇:用芦苇编的筏子。杭:通“航”。跂(qǐ):踮起脚尖。刀:通“舠(dāo)”,小船。
崇朝(zhāo):终朝,自旦至食时。形容时间之短。】

微雨直译:
谁说黄河宽?一苇到对岸。谁说宋国远?踮脚看得见。
谁说黄河宽?容不下小船。谁说宋国远?一朝就能到。
《河广》据传是一位客居卫国的宋人,急于返回母国内心十分欢欣雀跃的思乡之作。

全诗两章,每章四句,重章叠唱,反复咏叹。仅寥寥数字,就极为精准地为我们献上了一张河畔游子返乡图。黄河之上,烟波浩渺,一叶芦苇编织的小舟,轻轻飘荡在河面上。
黄河岸边,一位游子,踮起脚尖,翘首望乡。背景大量的留白,使得整幅画面更加开阔,衬得岸边的游子显得愈加渺小,貌似游子想要快速返家的愿望十分困难。有家归未得,该是人生最大的无奈了!

本诗的作者,客居卫国,想来年深月久。不然不会如此迫切地想要一夜还乡。在我们看来,眼前宽广无边的黄河,水流湍急,过河必然困难重重、凶险艰难。但在远离家乡数年,一旦有机会回家的诗人看来,一切皆不是问题。似乎返乡的喜悦,可以战胜一切的困难。

首章“谁谓河广?一苇杭之。”诗人十分乐观,想象奇绝大胆:谁说黄河宽广无边呢?一条芦苇编织的筏子即可轻松渡河。 “谁谓宋远?跂予望之。”谁说宋国路途遥远呢,我明明踮起脚尖就可以轻易看见。

末章再次咏叹“谁谓河广?曾不容刀。”诗人满怀就要归家的喜悦,心里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,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在他看来,跨越黄河,胜似闲庭信步,这小小的黄河,怎能阻隔一条小船的穿越呢!“谁谓宋远?曾不崇朝。”谁说宋国远呢,我不过用一个早上的功夫就可以轻松到家!

全诗语言简洁凝练,构思精巧,写景画物,精雕细琢。整首诗犹如一幅山水画,淡著笔墨,而意蕴无穷。其中“谁谓河广,一苇可杭”一句,雄视古今,颇富禅机,被后世广泛引用。
现代作家七瑾年在《尘曲》中有这样一段话 “凡心所向,素履所往;生如逆旅,一苇以航”。他认为生命犹如逆行之旅,即便一叶扁舟也要向前起航,表达了不畏艰难,破釜沉舟,也要勇敢前行的大无畏精神,和对自由的向往,对生活的美好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