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速懂 - 一站式生活百科知识平台权威百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文化 > 正文

文化

高尔基童年感悟(高尔基童年内容简介)

可樂泡飯2023-02-06 14:07:01文化175

多年前,高尔基跟好友列宁聊起自己的童年往事。

待他讲述完毕,列宁的眼中早已饱含泪水。

列宁对高尔基说:“我的老朋友,在这一切写下来吧,这是多么富有教育意义!”

于是,高尔基记录下了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为大背景,自己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。

在《童年》这本书中,高尔基化身为主人公阿廖沙,在尘世之间,艰难生存,苦中作乐。

生在一个残缺的家庭,处在充满暴力的环境,人就应该无可救药地沉沦下去吗?

阿廖沙用自己的经历,传递给人们的答案,掷地有声:

我们无法选择怎样的出身,但却可以选择怎样去生活。

原生家庭欠你的,你完全可以靠自己赢回来。

高尔基童年感悟(高尔基童年内容简介)  第1张


1

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

书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,3岁那年,父亲因意外离世,懵懂的他,瞬间成了半个孤儿。

母亲太过悲伤,基本无暇顾及他,便把他送去了外婆那里。

而这,仅仅是他噩梦的开始。

在阿廖沙的印象里,外婆家中几乎从来听不到笑声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总是大声嚷嚷,互相威胁、吵闹。

外公是以前在伏尔加河做过纤夫的莽汉,后来开了染坊,哪怕小有所成之后,暴脾气却丝毫未改。

有一次,阿廖沙偷偷把家中的桌布染成了深蓝色,就遭到外公的一顿毒打。

他因此生了一场大病,一连好几天,躺在床上动弹不得。

两个舅舅是十足的败家子,他们为了分家,时常在家中大打出手,甚至幻想着杀了自己的父亲,好继承家产。

原本应该是阳光快乐的童年,在阿廖沙看来却充满黑暗与窒息。

这部书的评论区里,无数网友对阿廖沙的经历感同身受:

我的父亲脾气十分暴躁,在家经常喝得酩酊大醉,稍不顺心,就对我大打出手;


我一直辗转寄居在亲戚家,习惯了看别人脸色,从不知道爱和温暖长什么样;


我父母的眼里,只有钱,我能拿出钱的时候,我是他们的女儿,拿不出钱来的时候,他们便嫌恶我,比看见苍蝇还恶心。

一桩桩,一件件,看得人触目惊心。

傅首尔曾在《奇葩说》里讲:“这个世界,本就不公平,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,有人含着一口痰出生。”

有一个很扎心的现实是:我们每个人,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。

有人生来就带伤行走,终其一生也无法治愈。

有的人幸运得到救赎,却始终抹不去那一缕晦暗的底色。

无法选择自己出身的我们,跌跌撞撞,逆风而行,每一步,都走得如履薄冰。

高尔基童年感悟(高尔基童年内容简介)  第2张


2

学会与原生家庭和解,是最难的修行

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·卡德勒曾说:

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,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,来自于家庭。

在被阿廖沙称作“人间地狱”的外公家,他的日子过得十分压抑。

生活的窘迫、无故的毒打和被抛弃的恐惧,一直如乌云般盘踞在阿廖沙的心里。

饶是如此,阿廖沙却从未抱怨命运、憎恨母亲,而是试图去理解母亲的无奈和困苦。

母亲的一生,是流离而悲惨的。

小的时候,暴脾气的父亲对她非打即骂,两个哥哥冷漠无情,一直觊觎属于她的那份家产。

长大后她好不容易找到相爱的人,丈夫却又猝然离世,几个孩子也相继夭折。

母亲偶尔心情好的时候,也会笑吟吟教阿廖沙识字,大声称赞自己的儿子。

但当生活的愁苦袭来,她又一副冷漠疏离的表情,让阿廖沙忐忑不已。

说到底,爱是本能,更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技能。

父母的爱,或许笨拙、无力,但那是由他们的经验和经历造就的。

作家麦家12岁那年,因为被同学辱骂自己的父亲是“牛鬼蛇神”,和同学打成一团。

被揍得鼻青脸肿的麦家,却再度遭到父亲的毒打,用力的两个耳光,扇得他鼻血直冒。

小小的他不明白,为何自己帮父亲出头,他要这般不留情面?

他这一记恨,就是十多年。

那些年,父子俩从不说话,他发奋读书远走他乡,每每写信,也从不提及父亲。

直到他后来自己有了儿子,才逐渐明白,那一次令他刻骨铭心的毒打,是父亲在特殊时代给他的保护,那些沉默寡言,隐藏着无言的深情。

想起知乎上曾有个话题:“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大的隔阂是什么?”

有个高赞回答说:“是时代、经历、眼界的不同,让他们根本无法了解对方,因此相爱相杀,两败俱伤。”

父母的爱,年纪尚小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懂得,但当我们长大,也到人间去历练过,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与伤痕。

有些爱,我们身处其间时无法识别它的真实面目,但终有一天,我们会读懂隐藏的那份不舍与柔情。

生而为人,谁都不易,试着原谅与包容父母的局限,与自己的过去和解。

让过去的过去,才能得到新生,放下了该放下的,才能重新启程。

高尔基童年感悟(高尔基童年内容简介)  第3张


3

原生家庭欠你的,你要自己赢回来

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:

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,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。

落在我们头上的境遇是好是坏,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它。

书中有这么一个人,她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父亲,跟着穷苦的跛子母亲四处乞讨,周日就到教堂门口等着别人的施舍。

十岁之后,母亲不好意思带着她要饭了,便开始教她学习织花边。

很快,她就成了她们那一带织花边的能手,有了独立谋生的底气。

嫁了人之后,她认真地爱着她那暴脾气的丈夫,用心照顾着家中的每一个孩子。

命运苦厄中,她的心中却一直住着一位仁慈的上帝。

这个人,便是阿廖沙的外婆。

在阿廖沙昏暗晦涩的童年里,外婆是最温暖鲜亮的一抹底色。

她会编温暖的故事,讲给自己的外孙,会对街边流浪的人,施以援手。

乐观坚韧的外婆让年幼的阿廖沙懵懂地意识到:

虽然我们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,但我们却可以选择怎么样去生活。

昏暗的时日里,阿廖沙也如饥似渴地从周围汲取成长的养分。

在温柔的外婆身上,他学会了对他人温柔以待;在孤苦伶仃的房客身上,他学会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。

天气晴好的日子,他与童年玩伴,串街走巷拾破烂,以此补贴家用。

遍地污泥的生活中,阿廖沙和他的外婆,凭着强大的信念,在忧愁压抑的空间里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星。

书中的阿廖沙的境遇,也是高尔基真实的童年经历。

他在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时,感慨道:

童年的苦难,会教会你成长。

高尔基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,幼年父母双亡,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。

后来外祖父破产,十岁的他就开始在社会上流浪,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,但一直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。

漂泊的底层生活,人们的困境与挣扎,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,最终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。

作家廖一梅曾说:“人应该有力量,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出来。”

原生家庭是一个人的根,但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。

父母给了我们生命,但那并不是全部的我们。

我们起初弱小,但总会长大,那些让我们受伤的地方,最终会长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。

东野圭吾曾说:

谁都想生在好人家,可是一切无从选择,命运发给你什么样的牌,你只有尽力打好它。

真正勇敢的人,即便命运给了一副烂牌,也能将它打乱重组,最终打出王炸。

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不是为了被外界所打败,而是为了战胜原本怯懦的自我。